收藏 金融危机蔓延全球 厦门要不要发消费券?
- 发布时间:03-02 08:47
  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杭州、南京等地为了应对 “寒冬”,相继向特定群体发放了面值不等的消费券,并取得了一定的拉动内需的效果。
  今年“两会”期间,关于厦门应该发放消费券与否、发放的方式和对象等都是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问题,本报邀请了经济研究领域专家、政府官员和零售业经营人士进行探讨。  
支持:发放消费券让民众直接受益,刺激消费需求,盘活经济流通。
反对:效果昙花一现,还不如减税或长期投资,更能提振经济。“授人以鱼”还不如“授人以渔”。
嘉宾观点
消费券并不是唯一办法
嘉宾:厦门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黄先志
  金融危机背景下,许多国家与地区都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手段来鼓励和刺激消费,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及地区更为常见。但是,就我们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说,是否适合“发放消费券来鼓励和刺激国民消费”,还值得商榷。
  消费券有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很多人喜欢,因为对于刺激消费来说,它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方式,对消费需求的带动也是最直接的。不过,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消费券也有它的弱点,比如使用一次就没有了,对经济的作用是一时的,没有后续效应,治标不治本;同时,消费券发放对象不同,产生的功效亦不同,但如果只发给相对穷一点的人,又容易引起社会公平方面的问题。
  对刺激经济来说,消费券是个办法,但不是唯一的、最好的办法,相比之下,有针对性地减税,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最低收入水平、提高最低生活水平,这些政策措施则来得更有意义,作用更长远。
  具体来说,加大投资比发放消费券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现在的投资不再是建桥修路搭工厂,而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这些才是真正带动经济发展的可行举措。
厦门也可以试试
嘉宾:新华都厦门区域总经理 刘国川
  我认为发放消费券是一个好办法。众所周知,拉动经济有三个途径,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由于当前经济形势特殊,出口受阻、投资见效较慢等原因,我觉得政府可以在刺激消费方面多下功夫,通过向市民发放专用消费券来刺激消费,就是个不错的方式。
  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如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如果发放现金,估计不少市民会存到银行里,发放消费券限时消费,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事实上,为了刺激消费,不少国家和地区早在去年初就开始向居民家庭发放“红包”。比如,去年初,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美国已先后向居民家庭发放“红包”刺激消费;去年12月20日,日本向国民派发1.2万日元(18岁以下、65岁以上的人多发8000日元)的消费补贴,而台湾地区也已宣布在今年年初向居民每人发放3600元新台币。这些都是消费券的不同表现方式。
  假如厦门要发消费券,建议消费券的面值以50元为宜,可在厦门各大超市使用,不要只限制在生活消费品市场使用,应鼓励市民购买各种需要的消费品。另外,政府要达到发放专用消费券而刺激消费的目的,还需要对消费券的消费时限进行一定的限定,推动居民即期消费。
先让消费者“活”起来
嘉宾:厦门市财政局 孔庆任
  我个人认为发放消费券是件好事。发放消费券具体的好处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出钱让市民消费,对消费者、对刺激消费需求都有正面的影响力。
  其次,发放消费券对拉动经济来说,能起到杠杆效应,比如一个家庭共领到300元消费券,他可能就会再添500元买个小冰箱,消费券的放大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一旦消费需求被激发,短期内经济就会迅速被拉动,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政府将钱放进消费的 “水”中,让其中的 “鱼儿”——&mdash 消费者先“活”起来,“鱼”活了,“水”自然就活了。政府如果不去搅动,“水”只会越来越“死”。
  第三,从资金的运作效率来说,政府、企业、消费者的资金效率是依次提高的,把代金券、消费券发到消费者手中,就会让这些钱的资金效率发挥至极致,所以如果有可能,厦门也不妨在可操作范围内发些消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