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国务院通过支持海西建设意见
- 发布时间:05-05 08:41
    会议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
    会议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发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加快形成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继续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会议决定,《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发布。
跨省区域合作对厦有诸多利好
解读者: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
    从海峡西岸各省看,内陆地区农村较多,与沿海城市经济差距较大。例如福建的闽西、闽北、闽东北等地区城市化进程较慢。通过执行这项“意见”,缩小城乡差距是好事。
    推动跨省区域合作,将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例如温州地区的民营优势可与泉州相比,若泉州、厦门能与其合作,那么也将带动闽东、闽北地区的发展。江西近几年发展较快,但赣东北发展有所局限。可这个地区有铁路、水运优势。加强厦门与这个地区合作的话,对厦有很大好处:很多货物可通过鹰厦铁路等方式来厦,丰富的物资进行交流,将对厦门的物流业起到保证作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也可带动铁路、公路沿线农村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就业率也就随之提高。腰包鼓了,更能促进经济。总而言之,该“意见”的通过将给农村城市化带来利好,对厦门也有诸多好处。
对台产业合作,厦门将更有优势
解读者: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徐东平
  提起对台产业合作方面,厦门市科技局副局长徐东平指出,厦门历来在对台合作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厦门特区原本就是因台而设,当时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五缘优势,在厦门也集中得到体现。
    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科技合作历来是很重要的一块。这几年来,厦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早在2005年,厦门就建立了“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产业联盟”,推动两岸数码科技产业的合作。后扩大为<br /> “厦门—台北科技产业联盟”。
    2006年起,厦门又陆续建立了很多产业合作平台,其中有不少是对台而设。如位于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是大陆第一个专门集中对台设立的育成中心,今后将聚集更多的台湾科技创业者,进一步发挥出新兴科技产业积聚的良好效应。
    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个利好的消息。《意见》一旦正式通过,厦门这些产业合作平台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同时原来存在的一些交流合作上的限制,也有望进一步打破。必将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和人才来厦,从而促进两岸更好的产业交流合作。
厦门对台文化交流走在海西前沿
解读者:厦门市文化局局长 罗才福
  厦门对台文化交流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走在全省最前沿。很多年前,厦门就有专业的剧团交流,现在更是从交流走向了合作,厦门歌仔戏团与台湾歌仔戏团共演一台戏。
    此外,文化交流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剧团,还扩展到了文物、美术、教育等领域,并且注重两岸文化的人才培养。厦门正好发挥了独特的对台优势,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现在,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更有利于厦门发挥海西优势,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建设注入强大推进能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直接“三通”需要
解读者:集美大学教授、交通规划专家林地球
  建设适应两岸直接“三通”的基础设施,林地球教授首先讲到码头。厦门的货运码头目前已经成熟,与高雄的货运对接已经开通,吨位也绰绰有余,但客运码头还有点不足。通过“小三通”赴台旅游正在被全国所看重,客流量会越来越大,虽然目前已经开通了滚装客轮,但还是不够,必须扩大规模,不仅从厦门到金门,还要直接到澎湖、台湾,滚装轮数量要增加,还要有能够上下汽车的滚装轮。
  林教授说,马尾、泉州等地已经开始重视码头建设,厦门作为海西龙头,不要满足于五通码头的扩建,更应下大力气推进客运码头的规划建设。
  在航空方面,林教授认为也需要加强,厦门机场是目前省内最先进的机场,“三通”后两岸往来大大增加,航班和飞机也应相应地增加。
  在陆路方面,随着几条铁路的建设,厦门即将变成海西的铁路枢纽,台湾的货物到厦门可以运到内地,内地的货物到厦门也能运到台湾,可以满足“三通”后的需求。在公路方面,应尽快把厦金大桥列入议事日程,大桥建起来,两岸的距离就更近了,厦金两地就像是深港那样,近在咫尺,两岸交流就能更加密切。
  此外,在交通管理和软件上,也要做好配套的准备,比如汽车滚装轮发展起来后,就需要“一车两牌”,在台湾挂台湾车牌,到了大陆就要换大陆车牌。厦门的畅通工程也要跟上,拥堵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来台湾车辆过来,交通形势就更加不乐观。
“海西战略”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解读者:厦门市旅游局党组书记、代局长 林世超
  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有了政策上的支持,从更高的角度推进了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
  近一年来,厦门对台优势进一步凸显。目前,大陆已经开放25个省 (市)居民可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并延伸至台湾本岛旅游,两岸互为客源市场的格局逐步形成,两岸旅游交流合作进入了双向互动的全新时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但厦门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mdash 经 “小三通”赴台、口岸优势和交通优势。除了海空优势外,厦门又增加了4个航次的台华轮,更受到了市场欢迎。厦门打造多种组合的对台交通,将有利于发挥厦门作为海西旅游中心城市的作用。
  除此之外,厦门的“小三通”和台华轮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流动的,台湾本岛的人也要到大陆来,这也使得厦门成为商务人士和旅游业者的目的地和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