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规划适度超前 厦门地下轨道提上议程
- 发布时间:05-11 10:41
规划适度超前:地下轨道提上议程
  厦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厦门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原厦门市规划局副总规划师林荫新看来,先进的规划理念、专业的规划人才以及机构设置是厦门城市规划20多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同等城市前列的原因所在。
  “早在1987年和1988年,厦门就引进了当时国外先进的‘X年规划理念’。”林荫新称,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国家十分重视厦门的城市规划,当时,曾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长,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师刘太格,就在厦门待了两年,参与厦门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厦门城市“一环数片众星拱月”大骨架的搭起,便融入了刘太格的“X年规划理念”。刘太格还参与了筼筜湖和江头片区的分区规划,如今,岛内几横几纵的交通格局,也是在当时就已经提出的。
    有了先进的规划理念,专业的规划人才和机构设置也必不可少。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便在厦门设立分院;而厦门市规划局下属的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从2003年建立之初的20多人发展到了现在100多人的规模,该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10多名专业人才,成为厦门交通规划的骨干力量。
    如今,走进4月底刚开馆的厦门规划展览馆市政交通展区,可以清晰地一览厦门的整体交通脉络——岛内方格网络为核心,岛外扇形辐射形成环;标注为黄色的高速公路西通漳州、东通泉州,标注为红色的快速路更是在岛内由仙岳路和成功大道形成十字,进而连接几大出岛通道延伸至岛外。不过,规划和建设的速度往往赶不上发展的速度,今年“五一”出现的岛内堵车现象,就凸显了这一矛盾。
  “厦门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基本成形,现在主要是结合新片区的开发对次干道和支路进行局部规划。”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厦门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张副主任认为,城市交通规划坚持的是“适度超前、经济合理”的原则,因此,出现局部拥堵不足为奇。据了解,基于BRT客流量大幅增长的现状,厦门已经把地下轨道交通规划提上议程,而在出岛通道方面,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和第二西通道湖里隧道也被画入规划展览馆市政交通展区的综合交通规划图。
    事实上,无论是对地下轨道交通,还是早在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出现的第二西通道,市民的关注热度都非常高。甚至有一部分声音认为,放弃地铁建BRT是权宜之计,看得不够远;第二西通道迟迟没有进入实质阶段,是规划落后于发展。正是这些不足,导致空中公交难解路面拥堵、新旧出岛通道不堪重负等问题。
  对此,张副主任的观点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息息相关,特别是轨道交通,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方式,都必须报国家审批。当时,在修建BRT工程时预留升级为轻轨的条件,就是预见了客流量急速增长的可能。而出岛通道的规划建设,则是随着城市格局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好像20年前我们想不到要在本岛和翔安之间修建一条海底隧道,20年后,城市骨架撑开了,海底隧道的修建也就水到渠成了。他认为,“适度超前、经济合理”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城市的规划建设。
  不过,在林荫新老先生看来,规划建设还可以看得更远。比如,虽然根据2000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厦门岛内人口在2010年之内适宜控制在100万以内,但事实上目前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50万。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去年厦门全市人口为252万,泉州为786万。台北也只有260万左右的人口,但已经修建起发达的地铁系统。
交通改善常态化:发现拥堵及时疏解
    交警、路政部门运营管理,发现道路拥堵趋势集中上报,规划部门就此决策提出应对方案上报市政府。交通问题涉及市政园林局、交通委、建设局等多个部门,需要多部门的协同合作。2006年,厦门成立了由副市长挂帅的交通改善办,多部门合理解决迫切的交通问题,力度更大了,效率也更高了。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高效执行,长官意志很重要。这也是厦门总体交通规划水平较之周边城市更为先进的原因所在。”作为晋江市规划建设局顾问、总规划师,林荫新对泉州、晋江城区的规划较为熟悉。他认为,在大泉州城市规划中,不乏理念先进、布局合理的规划设计图,然而,农村工业化、民营经济发达等种种原因造成各自为政的客观现状,无形中延缓了这些规划设计蓝图变为现实的进度。
    规划蓝图成为现实后,维护和优化也至关重要。在厦门,此前每两年进行一次的交通改善工程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比如,“五一”期间BRT投用18米长加长型铰接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暴增的客流量压力;“五一”期间仙岳路堵车现象严重,“五一”过后,便传来近期仙岳路中医院段(台湾街-金尚路段)将实施改造的消息。据了解,仙岳路是不连续跨线桥设计,桥下交叉口、上下匝道交织、平面混行段均成为其交通瓶颈。在拟改造路段,有些地方车道总数达12个,有的路段则无法保证。改造后,仙岳路将拓宽,双向主辅共12车道。此外,近期开始的厦大-南普陀寺片区交通改善工程,也属于交通改善常态化的体现。
  然而,即使改善工作常态化已成为厦门大交通格局的润滑剂,在老规划人林荫新看来,厦门的道路设计仍然存在不少“硬伤”——仙岳路为其一,林荫新认为一开始就应该规划建设为全线高架,而不是现在的“新加坡”(上下匝道交织)模式;此外还有拥堵点莲坂大转盘,让本来平行的厦禾路和湖滨南路交会于此实属遗憾,按照他的看法,当时修建厦禾路时就应该从火车站往东浦方向直行至莲前西路,当然,这其中含有历史形成原因;同样属于历史形成的“败笔”,还有断头路湖光路,以及被西林村堵住去路未能继续往南走的金尚路;规划中尚未建设、连接东渡港区和象屿保税区的港中路,也是一个遗憾;至于出海通道,也有设计不尽科学之处,比如通往集美大桥的枋钟路段被成功大道堵后很不通畅,难以实现为厦门大桥分流的良好初衷,海沧大桥的两个大匝道也是“越开越乱”。
  “市民选择交通通道也受习惯影响,需要一定的引导。同理,一个新开的交通通道进入稳定期有其必须经历的一定阶段。不能以此阶段的数据作为判断道路状况的惟一指标。”张副主任称,在北部加密出海通道(包括厦门大桥、集美大桥和杏林大桥),目前分流效果尚未凸显,主要因为岛内东部还未形成集中的居住区,而西部居民走厦门大桥出岛更为顺畅,但必须注意到的是,集美大桥是BRT出岛的通道,杏林大桥则是福厦高铁出岛的通道,它们的修建,都具有长远意义。至于岛内快速路,不能以最高峰的车流量来设计,毕竟遇到“五一”等特殊节点,还可以通过交通管制、有序组织更多旅游大巴和旅游专线、将游客引向岛外等措施进行调节。因此,对待一个城市的道路规划,必须研究整个网络,只要大的格局撑开了,适度拥挤是正常的,针对局部节点进行交通改善规划即可。而交通改善的力度取决于交通压力的大小,压力越大,改善力度就越大。此次“五一”小长假过后,各个相关部门都在反思和想办法解决拥堵问题,就是实例。
旅游要素增加:多了“学”和“健”
    “五一”期间,涌入厦门的40万游客,以来自广东、浙江、江西和省内周边城市为主。一部分是周边省、市游客涌入厦门中心城区,参与休闲、度假、购物等;另一部分则是厦门市民走出喧嚣的城市,参与郊游、民俗、康体等旅游活动。
    “此次‘五一’与以往的区别在于,人流量特别大,游客对厦门的期望值特别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这样总结“五一”小长假的游客井喷。事实的确如此,高铁带来的巨大客流,对于有着“宜居城市”“海上花园”称号的厦门抱有很大的期望,消费也随之提高。遗憾的是,这样的“阵势”有些出乎厦门的意料,某些方面特别是经营单位一时乱了阵脚,主管单位的协调处理也没有跟上。
    应对导游荒,加大导游培训;火车站客流量疏散不畅,停车引导标识和公交车搭乘指南急需完善;环岛路车辆爆满,交警忙疏导交通,有人建议开辟道路供临时停车;大嶝迎客10万,对台交易市场改扩建势在必行……上周,针对“五一”期间暴露的各种旅游配套设施的不足,从官方到媒体,都在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此,彭一万也有自己的看法。
  “行、住、吃、游、购、娱,这是传统的旅游六要素,我认为现在应该加上学和健,变成八要素。”彭一万分析,此次“五一”小长假,厦门在吃的方面供应尚可,毕竟最关键的是要保证安全和卫生;在购的方面比较单调,能够提供真正富有地方特色产品的商业街不多,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雷同,未能有效分区;游的方面,由于景点普遍出现人员爆满的情形,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障,建议把游客适当从自然景点引导到博物馆等人文景点;在娱的方面则严重不足;学和健两要素,由于导游荒以及景点超负荷,自然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实现。
    “虽然多了两要素,行和住却仍然是大前提。”彭一万还指出,在行的方面,由于高铁和海底隧道的通车,从周边城市到厦门或者从岛外到岛内都已不成问题,但岛内拥堵状况则比较严重,应该重点解决停车场建设和道路拓宽及道路秩序管理问题;住的方面,厦门交出的答卷差强人意,今后应该更多发展中低档旅馆、汽车旅馆、经济型旅馆,一些民宿也可以考虑纳入轨道。
市委书记点评:加减法撑起城市骨架迎接机遇
  “交通大提速对于厦门是实实在在的大机遇,而且就在这一两年,厦门在旅游、购物等方面的服务都亟须大提升。”5月5日,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在思明区调研时说,“现在我们站得还不够高,看得还不够远,想得还不够深。”
    高铁时代,涌进厦门的人流必定会越来越多,厦门真的准备好了吗?如上所述,从交通规划到交通改善再到旅游配套,厦门方方面面都在反思。于伟国的这一番话,恰是对这一轮反思的高度总结。
    那么,如何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时隔一日,于伟国给出了答案。
  据报道,5月6日,于伟国在会见由众多知名企业家组成的海西投资考察团一行时,介绍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他说,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厦门形成了岛内外城乡二元结构,岛内是城市,岛外是农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岛内已经满了,应该做“减法”;而岛外有很大的建设发展空间,应该做“加法”。为此厦门正在全力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致力提升岛内、拓展岛外,扩大发展的空间和载体。今年,福厦铁路通车,为厦门带来超高人气,明年,厦深铁路和龙厦铁路也将通车,厦门即将成为高铁枢纽。这些都为厦门的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事实上,不断撑大城市骨架,的确是厦门城市规划的一大亮点。据厦门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张副主任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厦门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当时并没有直接动旧城,而是先把旧城的外围道路梳理好,通过增加外围吸引力撑开骨架,经过10多年的发展,岛内外一体化也水到渠成。
    无独有偶,同样处于高铁时代,依托东海新城的大泉州格局,也在撑大自己的城市骨架。林荫新认为,无论是BRT还是环泉州湾都市区快速路系统,都凸显了大泉州规划建设的力度。惟有城市长大了,才能迎接更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