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特区扩容花落厦门 机遇难得不容再失
- 发布时间:07-22 08:21
  厦门特区扩容:叫好不叫座?
    “深圳,你被谁抛弃?”大约7年前,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面临再发展危机,激发出一场轰动一时的自我反思运动。其实,同样的疑惑也在另一群特区民众——厦门人脑海中长期盘旋。
  自今年7月1日起,两大特区同时获准扩容,厦门经济特区从原来131平方公里的厦门岛内,扩展到1699平方公里的全市范围,而此前两天,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在重庆签订,厦门可谓双喜临门。
  不过,厦门的未来要真正跳出那座小小的岛屿,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
    再过两个月,台资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信息光电园”总投资达2亿美元的三期扩建项目将会竣工,该园区坐落于刚刚纳入厦门新特区的集美,宸鸿科技那两栋约5万平方米的新厂房投入生产后,当年就可为公司带来人民币30亿元的新增产值。
    宸鸿科技是世界触控面板龙头企业之一,也是苹果iPhone手机触控面板供应商之 。他们不过是厦门特区扩容消息公布前后,纷纷向厦门岛外扩张的台商之一。
    该公司董事长江朝瑞表示,厦门实施岛内外一体化战略,岛外的产业发展空间将得到大幅拓展,城市经济总量和对外辐射能力将大大增强,在厦台商必须适应变化,及时布局。
  台企出岛
    离信息光电园不远的集美后溪工业园里,台资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新增投资4亿美元的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将于明年10月建成投产。
    而全球最大的监视器制造商冠捷科技集团,今年初起即筹备在厦门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这家落户厦门不到3年的台资企业,今年监视器产量预计达600万台,年产值将突破人民币100亿元。
  厦门台商投资协会副会长许政郎表示,这些台企本来在厦门投资规模就不小,现在借助两岸经济合作加速,以及厦门特区扩容契机,进行大手笔投入,对过去主要吸引中小台企业的厦门来说,有很好的投资拉动作用。
    特区内台企积极布局厦门岛外,厦门市政府也悄悄酝酿外迁,近日厦门市官方网站“厦门网”曾就此做过一项网络民意调查,支持市政府外迁者的比例高达九成。
    支持者们认为,厦门特区全市化,还不如市政府直接迁到岛外更实在,这样更能平衡岛内外的发展。他们举例说,当年深圳特区把行政中心从繁华的老城区罗湖搬到位置更居中的新城区福田,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青岛市政府也果断卖掉原来的市政府行政中心区,换来一个新的行政中心,成为城市职能实现空间大转移的经典案例。
  但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看来,一个面积增加了12倍的厦门新特区要脱胎换骨,仅仅迁出一个市政府是远远不够的。
  唐认为,尽管30年来厦门特区经济总量与市场空间不断扩张,但经济腹地与服务区域狭小的弊端早已显现,导致了产业集聚能力不足、产业链条延伸受限,加上特区内可利用土地基本上开发殆尽,对包括台资在内的外来投资吸引力大大削弱。
  事实上,包括唐永红在内的厦门政学两界人士10年来一直在呼吁厦门特区应及时扩容,甚至囊括厦(门)、泉(州)、漳(州)整个“闽南金三角”。
  特区不“特”
    30年前,即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
    最初,厦门经济特区仅有2.5平方公里,1984年,特区扩大到整个厦门岛131平方公里,此后多年,得天独厚的岛内日渐成为投资热土,而岛外大片地区则少人问津。
    在厦门特区纪念馆里,有一份已经泛黄的文件,静静地躺在陈列室的一角。这份标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文件,下发日期为1984年5月4日,文件中写道:“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
    在厦门市政府当时制定的《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也提出:“到2000年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建立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多功能经济特区。”
  多年之后回顾这些尘封的文件,让人不胜唏嘘。唐永红回忆说,1984年厦门特区第一次扩容时,中央把建设自由港先行先试的政策给了厦门,而没有给条件更好的深圳,可惜厦门自己却放弃了机会。
  据说从厦门岛到集美区的路上本来有一栋封关大楼,当初就是作为自由港的配套设施建的,后来此事不了了之,那栋大楼空置多时,最后只好炸掉了事。
  唐永红认为,纵观厦门特区近年的发展,一方面,中央没有再给予更多的特殊政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基于政绩与稳妥的考虑,开拓创新力度不大,已有的政策空间也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据记者了解,过去几年厦门也相继提出过“区港联动”、“新特区”等战略,争取设立厦门保税港区和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但明眼人心里都清楚,这些都是在别的城市试行过了的,厦门不过是跟在别人后头走。
  “别人都有了,自己再提出来,这就不叫先行先试了。”唐永红说,“不客气地说,时至今日,厦门特区早已不特了。”
    去年5月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旧事重提”,批准与福州相邻的平潭试行自由港建设,起个大早赶了晚集的厦门,其尴尬可想而知。
    换汤换药
  海西经济区的启动,毕竟也是厦门的重大机遇,环顾周边,没有哪个城市论综合实力比厦门要适合担当海西的龙头了。只是厦门要承担重任,老特区日益狭窄的空间确实是一个软肋。
  早在2003年,已意识到特区优惠政策优势不再的厦门,就提出了“城市一体化”战略,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厦门岛内岛外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依然明显。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厦门全市GDP1616亿元,来自经济特区也就是岛内两区的产值贡献占一半以上,岛内每平方公里GDP更是岛外的14倍。另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该市常住人口分布发展特点报告显示,2009年厦门岛内人口密度为9371人/平方公里,岛外为833人/平方公里,岛内外人口密度比达到11:1,岛外的吸引力明显有待提高。
  对目前部分规模较大的台企跟随特区扩容步伐向岛外扩张之举,厦门台商投资协会会长曾钦照认为,是否会成为潮流尚待观察,因为大部分在厦投资的中小台商,仍在犹豫观望之中。
    据他介绍,目前厦门全市台资企业有3300多家,平均每年还会新增200家左右,这数千家台企产值占厦门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出口总额则占六成,这些台企有六成在厦门岛外设厂,大多没有享受以往特区的优惠政策。
    11年前,曾钦照经营的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便落户在岛外的海沧区,当时岛外地价便宜,工业用地地价每平方米也就100元左右,尽管公司不能享到特区“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盈利还是不成问题。
    但近年来“土地财政”当道,厦门岛外地价也在飙升,海沧区工业用地地价每平方米也涨到四五千元。曾钦照相信,特区扩容消息一出,岛外地价将会进一步抬高,即使中小台企有意增资扩产,也可能力不从心。
  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去年中央政府启动4万亿元投资计划刺激经济,人民银行厦门分行得到了数千亿元贷款额度,但这些资金大多投向当地国企,急需资金拓展的台资企业,只能望梅止渴。
  “如果厦门特区扩容,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扩大,可用土地的增多,那并不值得投资者太高兴,其他的服务配套没有切实改善的话,我们台商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曾钦照说。
  记者手记<br />   小岛之门
  湖里区湖里大道,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时修建的第一条主干道,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家台资企业都诞生在这里,它记录和见证了这个面向台湾海峡的特区30年来的每一步。
    如今,尽管大道两旁还能见到通用、松下、夏新等早年落户特区的知名外资企业的身影,但低矮的厂房、破旧的大楼、零星的车辆,无不暗示着,昔日的辉煌已渐行渐远。
    厦门岛外的海沧区,除了新阳工业园建筑规划比较整齐外,同样略显破败,通往岛内的公交车车站就建在一片露天的工地上,坑坑洼洼主干道翻修到了一半,却见不到施工队,电线杆横躺在人行道上,旁边裸露的黄土随着汽车驶过扬起阵阵灰尘。
    厦门人喜欢开玩笑说,岛内开发像欧洲,岛外开发像非洲。虽是戏言,却道尽厦门30年城市发展过程中岛内岛外的巨大差距。如今,即使是得尽天时地利的老特区内,也明显感到经济发展后继乏力。
  去年5月海西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后,中央批准平潭岛作为海西核心的综合实验区。在厦门政府官员们看来,无论是发展基础还是城市地位,平潭都无法与厦门相提并论,未来5年内平潭将得到的近1000亿元投资,如果投到厦门,会是怎么一番景象!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厦门不少官员抱怨,上级政府对厦门特区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在对台合作商的优势和作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
    客观地说,两岸关系不时波动,一定程度上确实限制了厦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缺少积极创新的魄力和大胆尝试的勇气,长期寄望于中央政策的倾斜保护,也许才是厦门徘徊不前的真实原因。
  海西综合实验区之争落败于名不见经传的平潭,让厦门人感到失望,如果这次特区扩容带来的机遇仍不能及时把握,那厦门通向未来的那扇门,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