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厦门将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城市
- 发布时间:10-13 08:12
    手中拿着已存入两个月共400元基础养老金的存折,同安区祥平街道77岁的庄根煌老伯笑了,我市7月起实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让庄根煌老伯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心愿,“每月200元的养老金对我来说实在重要。”家庭并不宽裕的庄根煌老伯向记者袒露心声,“以前买东西总是舍不得花钱,现在感觉手头宽松多了,至少能吃得更有营养了……”
    搬进高林保障房的温馨新居,当了20多年建筑工的郭帮川笑了。拿房子钥匙的那天,他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足足傻站了两个多小时。乔迁新居的他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新家吃饭,连续一个月,家里几乎客人不断……
    新学期刚开学,走进新教室的孩子们笑了,大家惊喜地发现,教室的墙和柱子都宽了6厘米多,经过加固后的教室变“厚”了,抗震烈度达到7度,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更安心更踏实了……
    一贝观海景,滴水映朝阳。这几个温馨的镜头正是厦门这座城市全体市民幸福生活的缩影。
    来过厦门的人,经常会被厦门的美丽和温馨所感动,经常会被厦门的成就和变化所折服。连续两届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第一名,“联合国人居奖”……一张张烫金的城市名片,既是洋溢着幸福感的厦门人灿烂笑容的生动写照,也是厦门市委市政府保障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结出的丰硕成果。
    今年8月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把“着力惠民生促和谐”作为全力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的“五个着力”之一。“要以对厦门的美好未来、厦门人民的幸福生活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抓住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动情地说。
  推进,推进,推进!厦门惠民生促和谐的视角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增强。8月,在今年全市涉及民生领域重点项目投资81亿元的基础上,再投资15.7亿元用于实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战役,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惠民利民措施落实到推动厦门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中。
    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了让更多低收入家庭“居有其屋”,厦门大手笔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已有约6000户低收入家庭住进政府提供的新房子。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60多亿元,用于16个项目共2.55万套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国经济时报》曾这样评价:“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推出,是厦门在全国首创的一项制度,也将使得厦门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的城市。”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我市利用今年暑假推行“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市现有抗震设防烈度6.0约62万平方米的校舍进行全面加固,逐步达到地震重点防御区的校舍安全标准。
    打造充分就业城市。为了让更多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平等就业,厦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援助力度,打造充分就业城市。今年1-9月,全市企业新登记就业61.6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9.15万人次,城镇失业率为3.62%,比2009年末下降0.39个百分点。充分就业让老百姓的收入随之增加,今年前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7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6%,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滋润。
    加大医保改革力度。为了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治病少花钱,我市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厦门从今年7月起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医保新政,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农村参保居民将能和城镇居民一样就近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实现医保待遇城乡“同城同权”,每年可减轻参保人员约1.51亿元的医疗费负担,老百姓从城乡一体化的医保政策中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我市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厦门从7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受益群体达40多万人。目前无任何养老保障的9.58万60岁以上老年人,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就可以直接享受每月200元的基础养老金。不论在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和覆盖面等方面,厦门都走在全国前列。“全民养老”取代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子女养老”模式,农村老年人也可以像城市人一样拥有无忧无虑的晚年。
    民生为大、民生为重、民生为先,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厦门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惠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带着暖流、透着亲切,伴着希望,融进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广大市民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这座城市越来越温馨,社会环境越来越和谐,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厦门经济特区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