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业内人士谈调控 房价挂点正在形成下跌概率较大
- 发布时间:04-28 09:46
  德国佑地产副总经理罗亚东
东方早报:新华社对于楼市调控周年的结论是,房地产市场正在从量减转向价跌的关键时刻。你怎样看?
罗亚东:回顾一年调控之路,已出现过多次“量回升、价企稳”的反复震荡。这充分地说明调控方向明确,过程复杂曲折,中国楼市积弊已久,调控难以一蹴而就。
市场目前正处于“破冰在即,博弈依旧”的敏感状态,多空力量的争夺已近乎白热化,就看开发商与购房者谁更“摒得住”了。
东方早报:今年的房价会下降吗?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罗亚东:进入7月之后,房价有较大可能进入实质性下降通道。
目前房价已经处在稳中有降格局,而或将启动的新一轮调控,无疑将强化并加速这种格局的进一步发展,按照一般逻辑,新一轮推动力将导致价格曲线平滑地转到下跌方向。
保障房建设顺利推动,以及未来良好预期,将在下半年更加深刻地影响商品房市场,令保障房周边商品房项目价格,在保障房价格“风向标”作用下,因“虹吸效应”而自然呈现价格合理回落。
一年有余的宏观调控势必持续甚至加强,投资投机性需求已从住宅市场上被挤出,住宅市场流动性在相当程度上被冻结,需求面已经锁定在刚需或改善型需求层面,这样,在现实需求有限,且扩充需求亦有限的大背景下,供求关系将实质性逆转,房价已难现上涨动力,调头向下是价值规律的客观反映。
赵炎:房价下跌 概率较大
  同策咨询与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赵炎
东方早报:目前多个城市楼盘策略性降价,是否意味着住宅开发商面对严峻的调控形势,想尽快出货,以免发生资金紧张的状况?
赵炎:从近日84家上市房企公布的一季度财务报表看,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705.9亿元,同比大减1150亿元。从房企开发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资金5602亿元,增长47.8%,二季度调控压力依然明显,各房企面临着销售挑战。在现金流逐步趋紧,信贷收缩,自筹资金占比上升,销售不畅的情况下,为避免资金链出现问题,多城市多楼盘出现策略性降价,一是为快速回笼资金,二是为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做准备。
东方早报:根据以往经验,你认为房价出现“拐点”要具备哪些条件?目前,这些条件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赵炎:“拐点”出现首先是成交量在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城市出现下滑,其次是大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同比下降。从目前情况来看,出台限购的城市“量”已经开始下滑,但成交价格并没有出现实质性下降,只是结构性价格变化而已,同时不限购的三四线城市无论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同比都有大幅增加,因此,目前处于“量”跌从局部到全国范围蔓延的阶段。
东方早报:在你看来今年的房价会下降吗?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赵炎:今年房价下降可能性很大,从管理层面来看,调控房地产决心越来越坚决,从未放松过,限购限贷、房产税出台、房价调控目标,目的都直指房价。
从购房者来看,由于限购,目前市场成交主力为刚性需求,对商品房价格弹性较大,在没出现实质性的降价之前,还是以观望为主。
从房企来看,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融资渠道变窄以及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资金困难越来越大,几个月至半年后,将面临资金断裂考验。金融危机时,房企曾现资金困难而被迫降价,政府为保经济,放松调控,推高房价,今年这种情况将不会再现,房价下跌将是大概率事件。
黄河滔:拐点因素 正在形成
  21世纪不动产上海区域分析师黄河滔
东方早报:新华社对于楼市调控周年的结论是,房地产市场正在从量减转向价跌的关键时刻。你怎样看?
黄河滔:从上海市场表现来看,楼市调控周年量减效应已显现。自2010年4月起,沪新建住宅成交面积已持续14个月同比下滑,降幅集中在40%~60%;二手住宅成交套数也出现持续下滑,除2011年1、2月同比增加外,其余月份均同比减少。
价跌也已经出现,今年3、4月期间持续成交的新建公寓项目中,均价下滑者占比为46%,但幅度较为有限,且多在5%以内;我司持续监测到全市二手标杆楼盘中,也有9个3月成交均价比年初下滑,降幅集中于2%~6%,且这些楼盘多为高端住宅。
综合上述因素判断,楼市确处于量减转向价跌的关键期,如政府调控措施继续落实,大范围降价或在二季度出现。
东方早报:根据以往经验,你认为房价出现“拐点”要具备哪些条件?目前,这些条件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黄河滔:房价现“拐点”为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如房企资金链紧张、房源供求紧张度缓解、买家购房意愿降低、信贷政策继续收紧都是促使“拐点”出现的原因。
目前,不少房企已采取“少拿地,多促销”的策略,加大了开工和销售开支、减少了土地储备,这意味着其资金问题正在初显。
4月截至24日,上海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1.4%;供应面积为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4.7%。新盘供大于求局面已经出现且面临扩大风险。而近期央行存款金率上调,预示着货币政策仍在收紧;买家购房意愿虽未降低,但谨慎度尤高,心态也易受环境变动影响。
可见,导致“拐点”出现的诸多因素正在形成,但还未到质变阶段。即使拐点出现,也将是缓冲期长、稳步走低的过程,难在短期内出现大起大落。因为自住需求买家仍在入市,并对普通住宅价格构成支撑。其次,房源供求紧张局面短期难以缓解。出于保增长目考虑,有关部门也不愿见房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