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于伟国调研提出破解交通三难
- 发布时间:09-10 08:53
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保障改善民生,多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惠民重大政策与举措,省委常委会近日又召开会议,对民生建设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一个多月来,市委、市政府就破解交通难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于伟国高度重视建议征集,认真了解群众意见,还召开会议专项研究。他指出,这些意见和建议很有启发,很有针对性,很有建设性,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切实做到倾听民声、凝聚民意、汇集民智。
9月5日,于伟国又就破解交通难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提出了破解 “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多项举措,持续引发全市上下广泛关注和市民群众热议。大家认为,这些举措是全方位、多层面,兼顾眼前和长远的“组合拳”。
  【惠民举措】
破解“行车难”
岛内拟规划新建12条道路;打通原有28条“断头路”;拟建设9个下穿通道;确立公交优先;打造智能交通系统;拟开通多方向进出鼓浪屿水上线路、设立环厦门岛和岛内岛外的水上旅游交通线。
破解“停车难”
近期拟规划建设20多个立体停车楼;增设路边停车位;拟出台鼓励新建筑多层次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的政策;探索实行错时停车。
破解“行路难”
岛内先在区域内规划建设慢行系统,再进行全岛有机串联;岛外要按照“四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系统、生态、实用的慢行体系。
民主党派:得民心 暖民心
厦门在稳增长的同时不忘促民生,于书记亲力亲为,多次深入调研,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
破解交通难一直是我市民主党派建言献策的热点话题之一,不久前,在厦门日报举办的“为又好又快推动六项民生大事积极献计献策”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就破解交通难提出了不少建议。
于伟国此次在调研中提出的破解交通难的系列举措,再次在我市各民主党派中引起强烈反响。
“破解交通难是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厦门在稳增长的同时不忘促民生,于书记亲力亲为,多次深入调研,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民革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马明炬说,于书记体恤民情,下大力气破解交通难,这是得民心暖民心的举措。马明炬说,这是真正从我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出发,针对城市形态结构,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他建议在住宅小区建设中强制执行商业网点和各种生活配套服务的配建标准,减少居民生活出行的交通量。适当控制小区规模,均衡城市交通负荷,避免交通需求过于集中造成周边道路“过载”。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智能交通建设水平,当前首先要在主干道的相邻路口实现交通信号“串联”管理,保障直行车流迅速通过。
“破解交通难,和民心、顺民意,于书记对这民生问题抓得早、抓得准、抓得实!”民进厦门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吴丽冰说,城市交通问题包括“路”、“车”、“人”和“政府的管理与政策导向”等许多方面。她建议,当前要努力转变交通运输方式,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提高交通效率、提升交通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尤其要采取行政、经济手段减少或限制社会车辆上路需求,这也是国外解决交通拥堵的成功经验之一,值得我们借鉴。
业内人士:很及时 有远见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曾超用“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来形容于书记提出的破解“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逐项举措。他认为这些措施切中要害,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
“车流和道路就像海水和渠道的关系,渠道拓得越宽,就会让更多的海水涌入。所以一味修路、拓路只会让机动车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产生新的拥堵。交通状况的改善最终还是要通过管理手段来实现。”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铨铭认为,城市交通是一个变化的、永恒的课题,而道路资源不可能无限增长。从这一点来看,于伟国书记提出的“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具有远见卓识,非常有意义。“有时候交通改善的措施似乎很不起眼,但它的作用累积起来就可以产生惊人的变化。”王铨铭举例说,前不久我市试点综合待行区,车辆在路口“二次过街”,看起来每次红绿灯只多通过了几辆车,但一天累积下来,每个路口就能多通过几千辆车。因此,通过对交通的精细化组织、智能管理,从而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确立公交优先的举措,王铨铭也高度赞成。他认为,一种车辆运载的人越多,就应该享受更多的道路资源,确立公交优先,就是把对道路资源的分配向公共交通倾斜,把有限的道路资源首先满足公共交通的出行,从而引导城市建设向正确方向发展,促进城市布局结构调整。
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曾超用“非常必要、非常及时”,来形容于书记提出的破解“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各项举措。他认为这些措施切中要害,真正做到了标本兼治。以“打通断头路”为例,曾超指出,断头路是城市路网上的“血管瘤”,造成了城市交通微循环不畅,打通断头路,形成环状网路,发挥路网的综合效益,可以真正让交通“活”起来。
停车楼的建设也是如此,曾超认为,由于停车泊位不足,导致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车困难,占路停车问题日益严重,不少道路由于两侧占路停车导致通行能力大为下降,已成为影响制约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因素。立体停车楼、库的建设,非常适合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但刚性停车需求越来越强的厦门。
  市民:措施实 很振奋
于书记提出的多项措施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体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让百姓共享特区发展成果,体验幸福厦门的发展真谛。
网友“鸡腿菇”说,虽然“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问题是目前所有城市的通病,但寸土寸金的厦门岛尤为突出,要解决起来会有很多困难。“于书记提出的多项措施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体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让百姓共享特区发展成果,体验幸福厦门的发展真谛。”网友“鸡腿菇”希望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对百姓的关切、对于伟国书记的要求百分之百地去落实、去完成,早日破解交通难。
如今有许多上班族,每天都开着车来回穿梭岛内外,家住江头的王斌就是其中一员。“有时还没进出岛,就堵在了大桥上。”他认为,事实上,大多数时候的堵车都是人为造成的。厦门的道路资源十分有限,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改善道路交通投入很大,路修了,桥建了,隧道通了,但有时还是堵。如果每个司机都能文明行车,不随意变道、插队,认真遵守交规,或许堵车的现象就能有所缓解。
网友“春风送福”说,于书记提出的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有两点:其一,“确立公交优先,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对于面积不大的厦门来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甚至以公共交通为主,限制私家车的增长尤为必要。这样做,或许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我们一边增加停车位,一边私家车也同比增加,结果就是道路变得更加拥挤;其二,“岛内先在区域内建设慢行系统,再通过人行天桥、下穿通道等,将区域慢行系统进行有机串联,进而形成全岛有机慢行系统。岛外要按照‘四高’标准,科学规划建设慢行系统。”他说,厦门环境优美,多提供良好的步行道,既方便市民出行,又能起到健身锻炼的效果。
【网友原声】
“于书记提出的多项措施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振奋,体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让百姓共享特区发展成果,体验幸福厦门的发展真谛。希望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对百姓的关切、对于伟国书记的要求百分之百地去落实、去完成,早日破解交通难。”
“于书记提出的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有两点:其一,确立公交优先,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对于面积不大的厦门来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甚至以公共交通为主,限制私家车的增长尤为必要。其二,规划建设慢行系统。厦门环境优美,多提供良好的步行道,既方便市民出行,又能起到健身锻炼的效果。”